赵威后问齐使主要是批驳齐使君贵民贱的意思,其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5:17:44
考试用的帮帮忙吧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看起来很像一篇谈话记录,除首句记谈话起因、“书未发”、“使者不悦”两句记谈话情景外,全都是“记言”——主要是记赵威后“问齐使”之言。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用“乃进而问之”一句将威后的“问”分成了两个层次。必须弄清上、下两层的关系,全文内容才能了然于心,这是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主要困难在于记诵第二段。本段涉及四个并非当时很“知名”的人物,其事迹也显得平常;如果学生感受不深,就很不容易记住。

2.教学方法

本文的语言大概接近当时的口语,学生定能读懂大意。关键是要懂得“民本思想”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课文评点中已多次提到这一点),否则读课文便会产生“隔”的感觉,不利于记诵。据此,本文教学程序可以这样来安排: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简介“民本思想”——逐段逐层地进行诵读练习。

在诵读过程中,要利用句法(行文之法)多变这一特点来加快记诵的速度。

二、诵读的准备

1.划关键语句

可以先将赵威后的“问”概括成六个“无恙”和一个“尚存”,仔细辨析它们的具体意味;然后根据提示划出有关的语句。

①前三个“无恙”(礼节性的问候)

提示:注意其顺序安排的理由。(“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②后三个“无恙”(出于关心而询问)

提示:注意赵威后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助王养其民”,“助王息其民”,“率民而出于孝情”)以及对齐王治国的批评(“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③“尚存”(恶其不死而问)

提示:注意赵威后对此人的评价(“率民而出于无用”)

2.划层次

第一层(首段)通过跟齐使对话阐明治国的基本方针:先本而后末,人民乃国家之本。

第二层(第二段)指出齐王治国中存在的问题。

上、下层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先指出“民为邦本”这个一般原则,然后用这个原则来批评齐王举措失当。

3.简介“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