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失败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1:38:20
王阳明格竹失败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要拿出证据说明他知道自己错在哪.

最简答的回答,如果说在“格竹”之前是认为要从朱熹的思想中找到真谛的话那么在他“格竹”失败后,王守仁则是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一错再错。从而开创了“心学”一派。
要说证据,历史上对于王守仁的这次失败后的反思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在儒家的发展史上有一个看似微小实则重大的事件,王阳明格竹。王阳明按朱熹之法格竹,格了九天,什么也没格出来,倒是得了场病,从此便宣布:朱熹讲的是错误的,格物而至知是假的,程朱理学不对头!从此,儒学的发展由唯心向唯物的趋势再次被扭转。即便《四书章句集注》仍被奉为儒家经典,可“格物而至知”倒不怎么听说了。
那么,王阳明格竹为什么会失败,王阳明其后提出的“心学”又为什么没有引导儒家发展,强大呢?
朱子所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实际上呢,看起来朱子未必是错的,其所提倡的“理学”讲究的“格物而至知”是较为有道理的。那么,王阳明格竹怎么会失败呢?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朱子所提之格物,那是对自然的探究,对事物的认知。然而,格物是为的什么呢,不仅是至知,是知所止。这就不对了。自然事物的道理规律怎么会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从而提升他的道德水平呢?想必是不能的。朱子在他的哲学中将性理和物理扯到一起,引起思维的混淆。王阳明格物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此。本来,王阳明可以由此触及“客观与主观”的哲学和逻辑思考,并开启世界哲学史上新的篇章;可惜,王阳明并未如此,相反的,他认为:既然探究事物是为了提高道德水准,由心观物再及心,又何必如此麻烦?干脆,我们直接从内心提升道德就行了。为了维护这一哲学思想,并对朱子之过有所解释,他参考佛学创立了一套哲学体系来维护自己的理论——心学:“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物之存在与否依赖于意之有无,意是决定事物存在的本体论根据,所以意之本体同时就是物之本体,又因为“意之本体便是知”,因此“知”也就是物之本体。然而,无论是朱子还是王阳明,其哲学的思想核心都是一致的——知所止,那么,与其说是王阳明建立了一套新的学说,还不如说是王阳明对旧学说的矛盾提出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