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发展有什么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8:16:41
急救啊!!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