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战斗机怎么没有歼9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0:57:22
这个问题我找了和多的资料都没有找到呀,又谁知道吗!谢谢了

只是没有投产。60年代初期大陆航空工业在仿制米格-19、米格-21分别成功之后,就提出发展下一代新型战斗机构想。当时由于大陆仿制米格-21而成的歼-7技术不够精良,而在1962至1963年参加的几次高空作战中不断暴露出滞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无超视距作战能力、高空机动性差、作战火力弱*缺点。在积极投入改进歼-7、歼-6性能的同时,三机部601所于1964年10月25日在沈阳召开的“米格-21和伊尔-28改进改型方案预备会”上提出发展新一代战机的两种方案,一种为气动外形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修改,而用两台WPT发动机的米格=21放大改进型,即日后发展成功的歼-8截击*。另一种采用全新设计,装一台推力为12400KG涡扇发动机。由于当时大陆航空发动机研制部门仅有俄式涡喷发动机的经验,而从未生产过技术水准较高的涡扇发动机,因此与会人员担心新发动机研制周期赶不上飞机的研制进度,故决定先上双发方案同时在小范围内展开对单发型的技术论证工作,该机被定名为歼-9。从1964年到1970年期间,由于歼-9一直处于论证阶段,因此直到1968年歼-8出厂为止,歼-9仅完成了气动外形定型工作。歼-9设计初期,该机被要求设计为一种升限20000M,最大马赫数2.2,基本航程2000KM,重量为10吨的中轻型制空战斗机,性能相当于美国的F-4B幽灵二式战斗机(国内一般译作“鬼怪Ⅱ”)。但后来对该机性能要求的提高,该机被要求为一种“双25”的单发方案,即最大平飞速度M2.5,升限25000M,原重量达14吨的中型战斗机。1965年,601所提出机翼平面形状的歼-9气动力参数选择,包括:前缘后掠50°的后掠翼、前缘后掠57°的三角翼、前缘后掠55°的后掠翼及双三角翼方案。1966年国防军事部门又提出歼-9最大马赫数2.4,升限20000~21000M,航程3000KM,作战半径600KM,最长留空时间3小时,最大爬升率180~200M/S的新要求。601所在对4种方案进行风洞试验后,选中双三角翼方案,并将前缘后掠角改为55°。这样该机除采用两侧进气外,机体总体设计均与歼-7、歼-8相同。这主要是从掌握成熟技术提高成功把握性考虑的。但该方案在经过风洞实验后发现机动性能不够理想,于是被重新提出的无尾三角翼方案取代即乙号计划,前一种方案则被定为甲号计划。从外表来看,甲号计划与现在已投入现役的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