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 和 菩提本无树 ?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1:29:0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什么区别呢?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都什么意思呢? 出自哪里呢?谁讲的?

应该是慧能

  慧能对于佛法是顿悟
  神秀是慧能的师兄,是渐悟
  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之后怕人加害,就令他悄悄连夜逃走,之后慧能南下在广东一带将佛法发扬光大

  一楼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 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 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 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 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 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 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 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 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 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 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 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 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 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盘,亦不立生 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 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