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兵身穿铠甲,阵亡后,身上的铠甲是怎么处理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8:15:31
农村老百姓贴的门神身上的铠甲听说是明代官兵穿的铠甲的样式,我觉得这铠甲穿在士兵身体上显得很威武.这一套铠甲肯定价值不菲.明代牺牲了那么多的兵,这些浑身铠甲的兵阵亡后,他们身穿的铠甲怎么办?是随着阵亡士兵一起埋葬还是从阵亡士兵遗体上脱下来,把被刺穿的破洞修补一下,给别的兵穿?要是把铠甲随着阵亡的兵一起埋了岂不太浪费?穿阵亡士兵的铠甲,别的兵愿意吗?

看到以前有人写过这样的研究.中国其实一直很重视士兵的防护问题.宋代士兵的铠甲就已经非常讲究,而且是普通士兵的铠甲也已经相当于中层百姓一年的收入.所以说普通士兵不穿金属铠甲是不正确的.
一般说来,战场士兵尸体的处理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有些是固定的:由获胜方获得打扫战场的权利.而且,处理尸体也是有制度的:将军或统领的尸体是装殓分开埋葬的,而普通士兵的尸体一般看环境情况集体掩埋.通常是100个以上的士兵埋在一起.身上的衣服是会被脱下的,铠甲会被扒下运回作为战利品,然后回炉炼制兵器和新的铠甲.服装会被丢弃(其实大多会被穷苦的老百姓拿走).
在古代,防控疫病的机制还不是很健全.通常是大战之后就会有大疫,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事中,就有范仲淹去处理疫病的事例.因为北宋军队士兵的死尸没有掩埋,造成当地臭气熏天,野草丛生,野兽泛滥.
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的战场士兵尸体处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为了向战败国宣示武功,战胜国会将战败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也就是把敌人士兵的尸体陈列起来磊成高墙.而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一点,就是会将所有中战死的士兵尸体的生殖器割下.一方面为了打击对方的士气,还有就是作为战利品,象征自己杀死了多少敌人.因为耳朵可以是两个,头颅也太不易携带.
最著名的明"土木堡之变"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也先的部队命令明军士兵脱掉甲胄表示投降.但是事后把他们全部杀死.少数民族的军队一般不理会打扫战场.于是在明朝当地官员给朝廷的上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拾到甲胄万余,盔数千,兵器无数.而李自成在攻打襄阳过后,也将明军士兵尸体上的铠甲扒掉,然后去势.
因为篇幅关系,先说这么多了.

一般士兵是没有铠甲穿的,除非是将军或者特赐的

让你失望了,普通士兵身上通常是不会有金属铠甲的。只有军官和少数高级兵种才有专用铠甲,下级士兵最多只有皮革,更多的穿的只是棉布。士兵们通常也不允许从死人身上扒衣服,容易流行疾病的。

可以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