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16:27
三人成虎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字千金
揠苗助长
缘木求鱼
(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谢谢~)

三人成虎
【解 释】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后来,作为了比喻的用法: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一字千金
【释 义】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 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揠苗助长
【释 义】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缘木求鱼
解 释: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人成虎: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