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1:33:49
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科举:
1:将选人才的权利从地方中夺回,加强中央集权。
2:将考试和选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素质。
3:打破了门第观念,冲破了原来的名门、仕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选官范围,加快了官员的更新,巩固了皇权的统治。
4:增强了人才选拔的竞争性,有利于人才流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监察: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 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 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 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 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可见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为官僚的选举产生以及对官僚的监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间接的巩固皇权,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繁荣安定。

回答完毕 谢谢

科举选官制度: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监察谏议:
汉代就有谏议官来查补皇上政策缺失,但是在皇权集中制的封建社会,实际权力是一步步的让位给皇权。遇上明主还好些,遇上昏君,只能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