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二年级课本中的古诗赠刘景文是“正是橙黄橘绿时”,而不是“最是橙黄橘绿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6:43:35
Q我在网上和别的书上看到的都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我儿子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上却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课本上是用“正”,而不是用“最”?

在古代,诗歌的主要传播渠道,不是书籍,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这种个别字相近的情况。到了现代,已经无法考证孰是孰非。通常来说,编者会根据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或者认可程度的高低来选择诗歌。因此,会出现个别字句的不同。这并不是教材的错误。
楼下的,不要乱说啊。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的名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当然是为了小学生理解了,另外这样改也不影响平仄。
这两句诗句苏轼和叶梦得都用过,从时间上来看,苏轼抄袭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课本对诗的改动是有依据的。下面是二人的诗词: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鹧鸪天 叶梦得
一曲青山映小池。绿荷阴尽雨离披。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携浊酒,绕东篱。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想这除了与版本有一定的关系外,编写课本的人主要还是考虑到小学二年级学生古诗的启蒙意义,一是朗朗上口,而是便于理解记忆,就“最”和“正”而言,在此诗中意义近同,但是,作为二年级小朋友,说得最多的,最容易理解的应该还是正是什么什么时候,正是什么什么,这类句子较常见,较口语化,因此,编者在尊重原意的情况下,加上自己的理解,为了学生容易接受,就改成了“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