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8:50:05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讲什么时候的情况呢?
跪求!~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此,则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必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孔子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不用矣。”

说明是春秋、战国时孔子的言论思想,儒家思想。

所以人们不会只亲近他们的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的时候。让老人有终寝的地方,让轻壮年有任用的地方,让幼年的有好的成长的环境...的情况

这句话出自《礼记》,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这里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
所以指的是尧舜禹时期

大概上古时期尧舜时期的事情,那时期的人们思想淳朴,品性十分的美好,所以人们相亲相爱,这是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如果人们不一起协作的话将很难独自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