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与长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3:10:23
急急急!!!!!!!!!!!!!!!!!!!!!!!!!!!!!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赵有两道长城。

一、漳滏长城 在赵的南境。《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道长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时因秦强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此漳滏长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今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址可寻。全长约四百里许。

二、赵武灵王所筑云中、雁门、代郡长城。赵武灵王是一个敢于革新和极力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君主。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引进了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但是他对胡人的侵扰并不退让而是进行抗击和备战设防。修筑长城就是备战的措施。据《史记·匈奴列传》和《赵世家》上记载,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现在这一段赵长城的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侯,曾利用了这一段赵长城的部分作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相互争霸各自设防,先后修筑长城以为互相防卫。这些长城的位置根据各诸侯国家设防的需要,或南或北,或西或东,布满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从这许多长城的分布上也正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相互争战的历史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虽然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除一部分作为万里长城的基础之外,大多已下令拆毁,保存的遗址不多。但是它们对于研究早期长城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情况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 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赵国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燕国等北方国家都有防御外族入侵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些长城连接起来,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增加或修葺过长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