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最后一段怎么变成鲁连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7:27:27
《鲁仲连义不帝秦》是高中选读课本《史记》中的一篇,《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最后一段“鲁仲连”怎么变成“鲁连”了?那个“仲”为什么能省去?

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

  《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战国策·赵策》。本文所记的是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秦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他引喻设比,层层铺垫,直陈要害,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有力,反复剖析,层层深入,曲折生动,引人人胜。

  背景说明
  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慑于秦的恫吓,又连忙下令停止进发,并且派辛垣衍去劝赵尊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这时正在赵国的鲁仲连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秦,反对投降,同以辛垣衍为代表的“帝秦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鲁仲连指出秦国好战、奸诈,会得寸进尺,并用历史上的许多事例反复阐明“帝秦”对赵、魏等国的危害,对梁王和辛垣衍本人的危害,说服了辛垣衍,加强了赵国抗秦的决心和信心。最后赵在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的援救下,迫使秦国引兵退去,解除了邯郸之围。
  本文通过“帝秦”与“抗秦”展开的一场论战及鲁仲连在功成后不受赏的行动,生动地刻画出鲁仲连不尊强秦为帝的决心与“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精神。

那是他的别名。

古人可称名、呼字,甚至取号,因此同一个人有不同称谓。就好像屈原亦可称屈平,项羽也可叫项籍。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最后一段,就是称“鲁连”,做为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