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可以放下感情?脱离苦海?我痛苦得想出家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6:37:44

逃避痛苦只会更痛苦,况且寺庵不是避难的地方,出家可以,但出家的动机要纠正,出家是为了修行而不是逃避痛苦,带着痛苦出家寺庵可能不收你,而且带着痛苦对修行不利,所以出家前必须去除痛苦。

遭遇不如意的事,痛苦是一个过程,很少人能做到一觉即醒地放下感情脱离苦海,不要害怕痛苦,苦过了自然会获得醒觉,人的智慧和真正快乐是在痛苦中获得的。

痛苦来临时要正视痛苦,了解痛苦的起因,佛家思想认为,人的痛苦是起源于人的贪,嗔,痴。贪是因为对喜欢的东西过于执着地追求,嗔(憎)是因为对不喜欢的东西过份讨厌,痴是因喜欢或讨厌而偏向表现的愚味,例如喜欢一个人或物,很想拥有这个人或物,但又得不到,每时每刻都想着这个人或物,结果导致精神混乱,或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这种就是因为贪的作用。例如讨厌一个人或物,很想避开这个人或物,但又不能逃避,时常感觉到这个人或物给自已带来不好的影响,变得精神紧张,痛苦得不能自拨于是做出一些抗拒或想消灭这个人或物的举动,这是因为嗔的作用,痴是这两方面表现的过激情绪或行为。佛家的修行是以戒律去除人们的欲望屏弃贪嗔,导绝痴愚。佛家的另一种思想是空,有很多人执着于空,认为空必须放弃一切,结果什么事不想也不做,这是不正确修行的态度,因为执着于空已经就是执着,也是一种痛苦,所以,放弃执着不是不执着也不是不不执着,一切以顺其自然为基础。

学习是修行中必要的手段,学习也是除去痛苦好方法,例如痛苦来临时,可以通过学习去研究痛苦,对痛苦的认识,从而提高对痛苦的免疫能力,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感受痛苦,全情投入那种痛的感觉中去,感受一下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这种方法叫觉醒,济公就是佛教中觉醒法的经典人物,他遇悲即悲,遇喜即喜,完全不与悲喜较劲,他是以一种全情投入的态度,所以他吃狗肉喝酒也不会对自已带来伤害。而另一种方法是观照,观照是把自已的意识抄离事件,把自已当作是一个旁观者,自已只是看到一个痛苦的人或事,这些人或事与自已完全无关,像看电影一样,不带任何批判的态度,只是看到一个别人的故事,而自已不在这个故事当中,这种状态可以令人不置身于痛苦之中,看的事物也会通透起来,觉悟就出来了,这种方法就叫洞察,释迦牟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人的一辈子要在觉醒和洞察的相互结合才会活得轻松。

但愿你早日释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