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毛泽东十六字令诗(3首)的译文和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0:21:02
快马加鞭未下鞍 凸现了怎样形象?
万马战犹酣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赖以拄其间 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此种描写了山势高耸,雄伟,险峻,与表达作者奔涌的革命豪情有什么关系?
(回答了这些问题,希望不要说无关的话哦,还有哦不要忘记写译文哦!)

(1)与民谣中“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形成对比。说明虽然山很高,但是革命战士有征服它的勇气和毅力,不屈服于任何苦难。凸出红军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酣”在这里指激烈,说明战斗得激烈,斗志昂扬。抒发了红军不怕战争的残忍,勇于战斗,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向敌人发出挑战,勇往直前的情怀。
(3)“拄”体现了山的坚强和支撑天地的作用,渲染山的险峻,象征红军坚韧崇高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4)通过环境的描写,说明山势的高耸,壮伟,险峻。其实这里山也隐喻红军将遇到的种种困难,表达了作者希望把这些困难像过山一样,踩在脚下,抒发了作者希望早日将祖国人民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壮志豪情。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小令开门见“山”。这“山”字前后,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所以,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离天三尺三”是夸张。夸张,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关于夸张,鲁迅先生说得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同理,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