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潮港名称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9:26:51
卢潮港的名字怎么得来得?
大团,南汇,三墩等等这些地区的名字都是怎么得来的?
有什么依据麽?

芦潮港:
解放前,渔民下海捕鱼主要从“搁头港”出进。

因“搁头港”出滩较远,淤泥多,道路泥泞难走,于是有的渔民从“搁头港”东侧密集的芦苇中向东南出海,渐渐地从芦苇中踩出一条小路。

以后,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也越踩越低,经过几次潮汛,低陷的路面冲出一条有5米宽的深漕。

大约在民国24-27年(1935-1938年)间,渔民给这条深漕随意起了一个名字叫“路潮港”。以后,地方政府和当地人也沿用这个地名。

1960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在“路潮港”口建三门节制水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日昌为水闸题名时,用谐音改成芦潮港,后一直沿用至今。

大团,三墩等:
最初,下沙盐场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工艺落后。元代,盐场进行一次重大改革,立团定界,归并灶座,建团立盘,或三灶合为一团,或二灶合一团。并灶之后,以团为生产单位连续使用大型煎盘集中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官盐质量越来越好。宋代,在下沙设立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至元代,由于海岸线东移,盐运使司署移新场。明代,下沙盐场下设三场九团,自南向北分别为一团(今大团地区)、二团(今三墩地区)、三团(今惠南、老港地区)、四团(今盐仓地区)、五团(今祝桥地区)、六团(原川沙县六团乡、施湾乡)、七团(原川沙县江镇)、八团(原川沙县合庆镇)、九团(原川沙县曹路镇),南北延续约50公里。团以下设灶,分布密集。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出上海县长人乡大部和下沙盐场9个团置南汇县。自此,下沙盐场全部隶属南汇县。清末,南汇县实行城乡自治时,南汇县境内原盐场的团灶辖地相应地改设为乡辖地,如大团乡(一团地)、二团乡、城东乡(三团地)、四团乡、五团乡、六团乡、七团乡等。时至今日,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但部分盐业生产的机构及所属团、灶、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并成为南汇乡镇建置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如下沙、新场、航头、大团、盐仓、三灶、六灶等等。

其他地名的由来也大都如此。

三墩:呀三个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