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中多次变换人称的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1:15:29
详细,序号化,言之有物

在法语里有一些很特殊及微妙的时候,用她表示你。在西语里用他她来表示礼貌用语中的你。这是人称转换。还有就是法语里有时用我们来表示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虚张声势,给自己壮胆,好像自己代表了很多人似的。在汉语里,有时候我也故意用我们代替我,要么是虚张声势,要么是偷偷地搞统一战线。对于一些不打紧的事情,只要不与对方原则相抵触,一般这种伎俩是没多少人抗议的。
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就是使用了这种微妙的人称变换,他用你们代替你。那时,我在云南,状况不太好,云南磷肥厂的工作不到半个月就被劝退了,领导意思是我的思想太自由化,不适合工厂高度团结的政治气氛。到昆明市打工,有时候就去那同村的乡亲那里温暖一下。那大叔很健谈,第一次见面就像小孩子数萝卜一样说了一大堆外面的见闻,我好像还挺耐烦的,或许是好久没听乡音,或许是感觉太受伤了,需要那种长辈声音所产生的莫名其妙的宽慰。有一次,他就问我,你几个还好吗?你几个是我们的方言,就是普通话里的你们。我当时有点吃惊,我一个人明明是单数,为什么他要用复数。好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个奇怪的语法现象,它到底是怎么样的用法,反映什么样的心情。这可不是虚张声势,或者什么什么的。我现在仔细思考,我估计是这么回事,第一次他跟我聊天的时候是喝醉了酒,加上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所以那个晚上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第二次他问我情况的时候是清醒的状态,所以他只能使用微妙的词语。我在老家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见过他,他们家搬到一个县的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只是我们祭祀的时候,他们才从外地回来,所以我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只是因为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血脉,所以比较亲近而已。于是在清醒的时候,他不会把双方的心灵拉的很近,他要节制一下距离,如果我是他直接的亲戚,说不定要教导我了。更何况现代人,老一辈不敢管下一辈,这也是一个现象。
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况,导致许多奇怪的语法现象,我也将一个一个把它们拎出来。
  在翻译和作长篇的时候,这种微妙的语法可能要用到的。

在长篇的讲话、文章中,叙述人称多有变化。但在同一段落中,人称通常应是一致的,但也不是没有变换的情况。运用倒叙、插叙的段落,运用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段落,运用“呼告性”叙述的段落,等等,是用统一的人称,还是变换人称,都必须慎重考虑。该变不变,或不该变却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