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5人1组,多3人,6人1组,多4 人,7人组,多5人,有几人去植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03:48

208人
余数问题
先算6.7,40人
5:8,13
40+42=82加上去
124,166,208一个个除208余3

3*126+4*175+5*120-210*7=208
----------------------------------------------------
"中国剩余定理"是老外对我们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同余理论作的贡献的肯定而命名的,其实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孙子算经》中的定理,二是这里所谫的‘大衍求一术’,但是总的来说,它是对一次同余式组的一类通用解法。《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其数问题,它表示成现代数学形式是:
N=R1(Mod 3)
N=R2(Mod 5)
N=R3(Mod 7)
书中给出了这组方程的通解:
N=70R1+21R2+15R3-105P
并副上一首诗歌: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二一(21)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算,书中未作任何说明,实际上这一问题还是未解决。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中提出的所谓‘大衍求一术’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一般解法。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拿前面的通式说明,为什么R1前的系数是70,用手算一下,它被5和7整除,但是被3除余1,也就是70=1 (mod 3),于是70R1=R1(mod 3),而对其它模为0,作成的和不影响其它的数,所以N是问题的解,可以从空间的角度理解,70,21,15就是那个通式方程组的基,随着R1,R2,R3取得不同,解都可以由他们的线性组合构成,而105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即模他们都为0,是解的循环元。

而所谓的‘大衍求一术’就是求满足x=1(mod M1)且x|M2,x|M3...的x(注:x|M2,x|M3的意思是x能整除M2,M3),方法是:先取(M2,M3,...Mk)的最小公倍数a,然后解方程ax=1(mod M1),那么ax就是我们要求的R1前的系数.

某校456三个年级参加植树劳动4年级植树20棵4年级植树等于5年级的5/25年级植树等于6年级的3/1六年级植树多 单独植树,甲比乙所需时多1/3,两人一起干,完成时乙比甲多植树36棵,问树一共多少棵?要完整解法 1、春雨小学植树,按1:2:3分给四、五、六年级,已知六年级植树比四年级多51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学生分组去植树,每组2人领树苗, 某校54名同学参加植树,男生每人植树3棵,女生每人植树2棵,一共植树137棵,求这个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五(1)班有学生若干人,将他们编成小组进行植树.如果将他们分成4人一组,5人一组.6人一组都多1人. 两个绿化队共植树150棵,第一队比第二队人数多4/5,第二队平均每人的植树数量比第一队多1/5,第二队植树多少 一个植树小组植树,每人栽6棵,还剩14棵;每人栽7棵,剩4棵。这个植树小组有( )人,一共要栽( )棵树? 植树的人共720人,知六年级与五年级人数的比是3:2,六年级比四年级多80人,三个年级参加植树的各有多少人 一个植树小组去植树,如果每人植6棵,还剩5棵树苗,如果每人植7棵,就少4棵树苗。多少人?多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