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的结构分为哪四个部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4:49:45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指出什么.
第三部分(第6-12段),分析什么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3段),提出真正核心内容。

给出例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这一部分介绍发表演说的原因,并告诉听众,自己演讲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一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者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针对这种传统教育,作者严肃指出: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
第三部分(第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既有讲道理又有生动的事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