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人以某种文学理论方法为工具,对“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进行文本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4:14:33
要求:1、文本分析;2、字数100以上。
给大家举个例子:傅浩先生为叶芝《当你年老时》做的文本分析。
“……第一种读法:形式主义的文本细读。只聚焦于文本本身而不及其余,认为文本是自足的客体,其意义全在于构成文本的元素,文本之外的因素甚至作者的原意都与文本无关,因而无助于对文本的理解……第三种读法:互文研究的将货比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与有关文本做比较,找出所讨论的文本受影响的事实和方式,并对其相对于有关文本的异同和效果做出评判……第四种读法:心理分析的以心度腹……”(原文见《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p91-94“《当你年老时》:5种读法” )

卖炭翁心忧者,炭贱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太白的“捶碎黄鹤楼”,固然豪放,千古绝唱,就有如大家改过的对联,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神韵大有进境,然答非所问,于卖炭翁无益。门径尚若未得,何来登堂入室之论。
我的本意,是希望有人对我写的一幅对联做一下文本分析。无奈朋友们总是热衷于把我的平庸之作改写成旷世文章,却往往忽略了我的本意——文本分析。明明我写的是麻雀,大家非要把它变成孔雀。麻雀就不能登大雅之堂了?倘若文本分析只为孔雀服务,只是用来分析大师文章的,比如这篇《静夜思》,那么我们的文学理论事业就只能期待故纸堆的死灰复燃了。但我搬出先贤的孔雀来实属无奈之举,免得大家又拿起美容的刀——这里需要的是解剖的刀。

记得当初朱光潜先生在文章里说,研究文学理论目前还只是外国文学专业的副业,希望这种局面在将来能够有所改变。可惜的是,从许多朋友的刀法来看,我们的文学理论普及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我真诚的希望热心的您,为这篇《静夜思》做一段文本分析,以供偶学习瞻仰之用。

床前明月光!
“诗人背井离乡,在冷落的深秋时分,一个人站在井台上,望着天上明月,看到围栏处洒落的月光,勾起思乡之情”
月光,中心意象。两个重复动作,抬头低头,第一次是月光和秋霜的对比,第二次是月光和乡愁。以霜讲对月光的感受,心情已见凄凉,再次望天,月光同样,地点却已经不同。举头, 一个寻求的动作,寻求一丝慰藉,低头,一个沉吟的动作,沉吟对故乡的思念

《李白<静夜思>的文本分析》

首先声明,我只高中文凭,小子妄言,以博奚落,聊以解闷。
你所引傅浩析叶芝之法,只列3种,不见原文,以管窥豹,似乎傅先生对文艺理论研究得还不是很通透。我仅以我所涉猎尝议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形式主义的文本分析(拆楼现砖瓦又重建的形式拆解)
《静夜思》涉及映像或曰诗的客体有:
床、明月、月光、霜、(举)头、(低)头、故乡
主体是诗人。涉及的主体动作有:
举(头)低(头)、望(月)、思(故乡);
涉及的主体的情绪有:
“疑”“思”。
(静夜苦长寝难安,惆怅无措思茫然。)辗转难眠觉月光,身处异地疑为霜。疑真似幻因霜冷,一举一低尤怅叹。望而思之亲亦望,借由明月回故乡。
全诗自然流畅,言浅境深,以霜月之光做引,举低之态铺陈,结于思乡之情。融死景于活情,由床而窗及月至故乡,静心因乡愁而动。如尝新式糕点,先疑后品复沈溺其味难自拔。
由“夜”而“床”,由“床”及“(月)光”,由“(月)光”而“霜”,由“望”而“思”,由“明月”而“故乡”。法度(结构和格律)谨严又自然,情理舒缓又深邃,实为大手笔。如果李白的思维和《静夜思 》的文本同构同态的话,堪称“天才诗人”;如果李白的思维和此诗的文本关系是思维调控文本的话,可称“大师级诗人”(呵呵!);如果是思维与文本动态平衡的关系,也可称“本色诗人”。

二:接受美学的文本分析(文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也是朱光潜说过,大意是:语言是线,思想是球。我们就是要用语言这根线来表达思想这个球。
我进一步认为:不仅要用语言的线来表达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