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曹操第二和第三道《求贤令》的译文,烦请各位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2:33:42
其文:“‘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诚心求教以上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孟公绰若是做赵、魏的家臣是行有余力的,却没有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如果必须是廉洁之士然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才能够称霸天下!现在世上还有没身份贫贱(被,通“披”;褐,古时百姓穿的衣服。所以这里引申为贫贱)却怀有真才实学而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典故:姜太公钓鱼)又有没有被攻击为与嫂子关系不正常、接受贿赂却又没有遇到魏无知的人?(典故:陈平由魏物质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于是有人攻击陈平和嫂子有奸情,又接受贿赂。经过魏无知解释后,刘邦更加重用陈平。)你们这些受令的官吏们还是帮助我发现并推荐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才能就推荐举拔,我能够得到并重用他们。”
“那有德行的贤士,未必就能建立功业,而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哪里诚实,苏秦又哪里守信了?然而陈平却奠定了汉朝的王业,苏秦援救弱小的燕国。以此来说,士有欠缺短处,怎么可以不用他呢!”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颁布《求贤令》:“‘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又建安十九年颁《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代枭雄曹操的用人思想,即选材重才而轻德,或者舍德,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一统江山的大业中及其虚伪的封建道德占上风的社会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开放性,但是这种取材法在当时,在现在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人才的选拔是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才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德的才是很可怕的,不仅有可能毁灭掉本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会严重彻底地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当时的诸侯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为本君王上司的利益奋斗才是正经,因而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本来他们争夺天下就要以多数人的血泪来铺垫自己踏上权利顶峰的路。

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这种择人谋略还是成功的。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观点——“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即人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地可以称作人才并可以大展宏图,但是在彼地又是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