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流、徒、鞭、杖”五刑形成于北齐还是北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0:27:27
可为什么《分析》上说他确立于北齐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流、死;北周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自隋律起,才将五刑定为笞、杖、徒、流、死。此后延用至清。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的部分概括,并不代表全部刑罚制度。
所以应该是确立于北齐

据传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帝时即有流刑,《尚书·舜典》中有“流宥(yòu)五刑”的记载,并规定了“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孔安国的解释为:“宥,宽也,以流放之法宽五刑”,即是指对本族成员犯罪本应处以“五刑”的,改用“流放之刑”作为宽贷。

所谓“五刑”,指的是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刑罚。“五刑”究竟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中国从夏代进入阶级社会,建立起专政国家,就开始有了刑

罚。《国语·鲁语上》:“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汉应劭《风俗通》:“夏禹始作肉刑。”说明禹时已开始大量运用刑罚手段。商代的刑罚记载略详于夏代,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等在古文献和甲骨文中都有记载。“五刑”一词,各朝各代也有不同的定义。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流、死,北周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自隋律起,才将五刑定为笞、杖、徒、流、死。一直到清律都是沿用隋律的五刑。这里的“五刑”,是指先秦所谓肉刑五刑的墨、劓、剕、宫、大辟。中国律典的主要特征是以刑为主,所以只要谈起古代法律,就会联想到刑事法。早期古代的刑罚多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刑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肉刑”。生命刑、身体刑,以其加诸于身体上之惩罚均称为肉刑。

西汉初,封建统治者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劳动力以及缓和阶级矛盾,曾宣布废除肉刑,虽然肉刑并未真正完全废除,但先秦以来古老的五刑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流宥五刑”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对于“流宥五刑”的“宥”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解“宥”为“宽五刑”。这里的“五刑”指的是肉刑五刑。宋人黄度在《尚书说》中指出:“舜作五流之法以宽肉刑。肉刑圣人之所甚不忍也,故宽之。”元人陈栎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