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扩展延伸发表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7:15:17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谁更重要?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观点。(重在证明)

[转帖]新“伯乐与千里马”
写“人才”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做的人中不乏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了。但是,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或许对于现代的企业,“人才”还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吧!
中国历来是很重视“人才”的,于是乎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了“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卧龙”, 有了“朱元璋夜访刘伯温”……而“千里马”与“伯乐”,更是已经成了“人才”与“识人之人”的代名词。自认为有几分才能的“千里马”,时时在高呼:“吾之伯乐在何方?”;而自诩为“伯乐”之人,更是刻刻高喊:“千里马安在?”。如今之社会,就出现了 “千里马行万里不遇伯乐”与“伯乐遍寻不见千里马”之怪状。
缘何时至两千多年后的今日,“伯乐”仍在高呼“千里马安在?”伯老先生已经整整喊了两千多年,难道不累乎?依我看来,他也该累了,也该歇歇了。毕竟一日行千里之马,少之又少;如要寻之,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举目眺望,“百里马”“十里马”却很多,何不亦用之!更何况“千里马”“百里马”“十里马”
各有各之功效。也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日行千里之马”。这正如赶集、拉磨,并不一定要用郭靖的“汗血宝马”,道理是一样的。
现代企业用人,就如同伯乐用马。并不一定要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高能力”之“千里马”。而最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岗位用合适的人。用毕加索和达芬奇去搞美工,用华罗庚和陈景润去管库存,用托尔斯泰和高尔基去作会议记录,我们先不管其是否大材小用,但我们能否肯定,他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我们能否保证,他们就一定比我们一般人做得更好。不,我们不能肯定,我们更不能保证。该用“百里马”“十里马”的地方,用“千里马”并不一定是好事。反之,只要把“百里马”“十里马”用对了地方,同样也能发挥“千里马”的功效。当代之伯乐们,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寻“千里马”,而是如何让“百里马”“十里马”去发挥“千里马”的功效。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这“三呆”之人,一定不是伯乐所要寻找之“千里马”。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三呆”之人亦有其可爱之处,书呆子必定知识渊博,工呆子必定勤奋努力,钱呆子必定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