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山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5:28:27

山水是一堆遗散在历史空间的文化符号。它的生命如同运行的天体,邈无终极,而人类对它的解读与诠释也就成为永恒。

将个人史同山水史放在一处看,近于佛偈所说“芥子纳须弥”。大自然是多维的世界,任何一座青山、一片绿水,都有可能是一个奇妙的入口,寻绎的心被它自带的莹莹光色诱着,引着,一经迈过千古的门槛,就会惊异地发现物外的种种瑰丽气象,由你潜寻历史的经纬,慎触文化的脉息,在领悟中获得欢乐的体验。没有谁会真的脱离山水而存在。山水对于人生的意义,颇似花叶仰赖阳光之照射、雨露之润泽,舍此,身心的焦枯是可以预想的。

真正意义上的亲近山水,在我是六十年代末的事情。思想的分野、立场的仇峙,使那个特殊年月的空气里,充满狂躁。而当我离开北京,来到遥远的国境线上一座美丽的湖泊———兴凯湖时,我的心倏地宁静了。那澄清透明的水面像一匹宽展的绸缎,从天边飘垂一片蔚蓝色,炽亮的阳光落在上面,柔白的云影一路翩跹,悠悠远去。我第一次有了入梦的感觉。我的人生从此置于山水的壮阔场景中。

湖上风景给知青寂寞而低调的日子点缀了色彩。

风晨雨夕,那片忧郁的湖水默默消解着怀乡的伤愁、思亲的隐痛,甚至对于死亡的恐惧。我一次次荷锄走在晚风里,乱哼着无调的农歌。湖水唏嘘,桔红色的落霞流泻在远天。我越过的田垄尽端,就是省考古队发掘的新开流文化遗址。从五六千年前的墓葬、渔窖中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让我的思绪同祖先对接,生动、古典的网纹、鱼鳞纹浮闪着新石器时代的渔猎图景。我的写作生涯在大自然的伴奏下开始。我在渔舍的灯下写,窗外鸣着不歇的浪音;我在苇丛边的船上写,耳旁响着无止的风声。时光之水迅疾地流淌,我在这似梦非梦的状态里长大了,而兴凯湖的四季风景在我的凝望中循着固有的节律,不倦地轮回。

这时的我,还是青年,对于风景的感受,是情绪化的。我只从自然形态的层面观照它,注定是表浅的;而开始理性地从人文内涵的层面审视它,对其进行自觉的文化阐释,则发生在以后的日子。

职业给了我访游山水的机缘。风景画屏上绚烂的色彩魅惑我的心。冈底斯山雄峭的峰岭,钱塘江狂舞的奔涛;琼岛的椰风蕉雨,峨眉的慈云清梵……山水潜化着我的文化原则、艺术理想、审美情感以至写作方式、话语形态、创作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