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一个成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2:53:37
一个国家(产丝绸)规定只能粗布做衣服,另一个国家政策就把土地种上桑树做布给那个国家,三年后 那个国家又规定只能用丝绸做衣服(能自产)导致原供应国卖不出粗布,也没米吃,就的很高的价格去买产丝绸国家的米
是什么成语?

这个是管子里面的治鲁梁谋.见管子《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
原文如下:
桓公曰:“鲁粱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粱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粱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要说成语嘛,只能是说管子治鲁梁谋,指用经济手段而非战争手段使一个国家屈服.

洛阳纸贵,瞎猜的,请别在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