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详细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05:07
不要原文,不要问题,只要资料。

朱自清作

作者朱自清是一篇纪实散文,是以倒叙的方式写的中间运用插叙,文章题目新颖,从而表达父爱

朱自清写背影的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岁时的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教材,启发和影响了几代人。然而,这些年来,《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以致差一点被“遗忘”在中学语文教材之外。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其实,从《背影》的交际背景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 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