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的侯赢为什么自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0:16:47
请问侯赢帮了魏公子之后,他为什么要履行自己的诺言自杀?

侯赢为信陵君作了窃符救赵的详尽的谋划,信陵军手执兵符,可谓“峰回路转,绝处逢生”,信陵君对侯赢满怀感激,当“公子过谢侯生”时,侯赢答曰:“我情理上讲,我应该跟您一起去的;但因为我年老力衰去了也没什么用。请允许我计算公子到达晋鄙军队的那一天,用向北自杀的方式为您送行。”(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其后司马迁补充说:“信陵君与侯赢诀别后到达晋鄙的军中侯赢果然向北自杀。”(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一个“宜”字,又写出了信陵君与侯赢——“养士”的贵公子与“被养”的门客之间的真实关系。

  战国四公子将天下那么多士——“食客”——养于门下,据说最多时竟达三千之巨。里面鱼龙混杂,既有满腹韬略、声名在外如侯赢,也有藏而不露、一鸣惊人如冯谖、毛遂,还有一些鸡鸣狗盗,三教九流者。这些食客一旦投到贵公子的门下而成为其“食客”,平时无所事事,招摇过市,呼酒使气;但一旦主公有事,就意味着“养士千日,用在一时”——只要接受了其礼遇,就必须为之作出贡献而不容有丝毫的推辞,包括献出生命。

  这是战国时“士”的基本人生准则,用司马迁的话讲,叫“士为知己者死”。

  分析至此,因“老不能从”的侯赢“北向自刭”就成为必然了。

  就信陵君的救赵大事而言,侯赢的自刭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的信陵君对侯赢感激都来不及,怎么还指望这位七十岁的老者跟随自己一起去“赴死”呢?

  但是作为侯赢来说则是另外一回事。自从他当初坦然地接受信陵君礼遇的时候起,他就非常清楚接受其礼遇的代价是什么。这位“修身洁行数十年”的世外高人,其毕生追求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准则,为之付出生命而在所不惜。信陵君对自己的礼遇为自己人生的升华提供了机遇,为自己实践自己理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所以侯赢必须牢牢地把握好这一机会,用生命来实现自己毕生追求的“修身”的最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当侯赢向信陵君承诺“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时,信陵君竟然没有丝毫反应。战国时的信陵君是没有机会读到汉代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信奉这一名言。

无颜面对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