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雨果的 悲惨世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30:40
在此书中 作者明明是写冉阿让 却用了大量篇幅 写 卞福汝主教和 滑铁卢战役 ,感觉有点欣赏不了,读起来 老觉得有点啰唆 ,都觉得有点像跑题的味道,哪位高人给指点一下

他本来就是出于政治目的写书的,凑字数不但可以增加稿费,还可以给读者进行简单的催眠洗脑,让他们接受他的观点。

不管怎样,他描述了法国当时政治的大环境,比如通过冉阿让的女婿一夜之间三次改变政治观点来介绍法国当时活跃的的几个政治派别:
1.以路易十八为首的旧贵族(他们在拿破伦兵败后复辟,幸福快乐地统治了很久)
2.拿破伦二世为首的旧部(以自由解放为借口进行争战,实际上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谎言已经被揭穿,但拿破伦的儿子仍然渴望统治法国)
3.以巴黎学生为代表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既然接受了自由解放的概念,就经常上街闹事,与政府公开抗拒,参与地下活动,他们拒绝一切统治者,认为没有人有资格统治别人。然而他们行为散漫,无法进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化的革命。

雨果本人对三派都采取暧昧的态度,他和他老婆分别出书颂扬过《玛丽·安托内特》,在悲惨世界中也借主教和第2派的老头的临终辩论,阐述对路易十七惨死的同情,但他讨厌路易十八的复辟,同样他们对拿破伦宣言的谎言非常赞赏,但憎恨拿破伦本人的虚伪。对于第3派,他赞赏他们的态度,却鄙视他们成不了大器。他表面上显示他同情所有的人,实际上是表示他看不起所有的人。

此外, 对书里所有年轻女人他都保持了赞赏的态度,这是沿袭法国旧贵族的传统,倒不是他真的就对现实中的年轻女人有任何好感。

这是雨果的写作特点而已,因为他不是在写作文。不必一定要欣赏这种风格。

名著都是这样,如果想找好看的,请选择畅销书。

我的感觉,什么世界名著,一般都是味如嚼蜡。

就是因为卞福汝主教,冉阿让才有所改变,行善做好事,所以说卞福汝是冉阿让人生转折点,而滑铁卢战役则引出德纳第一家和马吕斯,可以说为下文做铺垫。这都是重要的伏笔,虽然有些啰嗦,但毕竟交代了那个时代,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外国文学都这样,越看越有想扔了的感觉。看看《飘》吧,个人认为这是外国文学中的经典。

如果没有卞福汝主教~~

会不会有冉阿让的后来呢?

如果没有滑铁卢战役又会不会有整书的后半段呢?

凡事总要有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