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8:05:53
有何意义?
别那么长

意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驱除鞑虏:意思为驱赶满族(北方少数民族被汉人称作鞑虏)对于中国的统治;

恢复中华:当时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和侵略,大面积国土沦丧,所以孙中山的同盟会要建立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家,任中国像唐,汉时囊阳鼎盛。

建立民国:孙中山知道了帝制和立宪制的弊病,要学习西方,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平均地权:清朝市,土地归贵族和皇帝所有,百姓只能租着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就是让土地归人民所有。

后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被孙中山先生进一步发展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下述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此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土地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