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候的太学是学什么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13:52:55
汉朝的时候的太学,有没有分门别类呢?

朝的太学以钻研经学为主。青年儒生欲图仕途之路,必需钻研经义。但太学不是一般青年可以随意进入的,除具备一定年龄条件外,还需得到县令的推荐,郡太守的考察。

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月二十一日,诏令暂于临安府府学设置太学。十三年正月,又定在纪家桥东、前洋街北岳飞故宅设置太学。太学西侧为孔庙,门列二十四戟,中建大成殿,祀奉孔子,十哲配享,两旁彩绘孔子七十二弟子(贤)像,前代贤哲从祀。殿后有光尧石经阁,内陈高宗和吴皇后手书《易》、《尚书》、《诗》、《左氏春秋》、《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等刻石。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又将所作《文宣王赞》和《七十二贤赞》并《序》刻石,存于太学,并复制刻本颁发各学。太学中部为讲学区,有崇化堂、首善阁。崇化堂为讲堂,首善阁内有历朝有关教育的御札。崇化堂后及两侧有学官廨舍。太学东侧为学生斋舍。

太学初建时,设祭酒1员,主管学务;司业1员,为祭酒副手、总管课试、教导、斥黜等事;博士3员,掌分经讲授、考校程文,并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学正1员,掌举行学规,考校训导;学录1员,协助学正同掌学规。后因生员增多,学官人数也有增加,另设学谕(掌以博士所授经传谕学生)、直学(掌生徒簿籍,并稽察出人)等职。每斋设斋长1名,掌管斋务及考核斋生行艺。学正、学录及学谕,由上舍生操行与学业优异者充任。太学行政事务由“三案”管理,厨库案掌管钱粮与书籍簿册的领发;学案掌管文武学的公私补试和升补考;杂案掌管杂务。各案设胥长负责。

太学初定每年春秋两次考试招生,不久改为一年一补,后改成三年一试。学生入学资格,高宗时规定,凡在本州州学修满一年,三试中选者,得送人太学肄业;乾道时(1165—1173年),又定混补法,即每三年应试科举后,所有落第举人皆得应试,合格者补人太学;淳熙时(1174—1189年),因应试者过多,立待补法,各州落第举人,每百人中只能挑选六人送太学补试。

南宋太学沿袭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所创“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规定学习五年。始人太学的为外舍生,入学后每月一私试,每季第一月试经义,第二月试论,第三月试策;每年一公试,入第一、第二等,参与行艺(操行与学业)或升人内舍。内舍生二年一合试,人优、平二等,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