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白马非马论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4:05:01
谢谢!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对这个问题可以用逻辑学学理论进行精准分析,结论是:公孙龙在论证过程中真正论证了的“白马非马”其实是“白马不等于马”或“白马不同于马”,而他利用“非”字的多义性,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白马非马”理解为“白马不是马”。刘跃进在其《攀登理性的高峰——逻辑方法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对之有详细分析,内容如下:
在理解了逻辑上所讲“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后,特别是了解到“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后,用这一逻辑学知识分析“白马非马”案例,就可以找到一条比较简单而又非常明了的解决方案。这里的关键是:在汉语体系中,人们非常强烈地把“白马非马”理解和翻译为“白马不是马”,而公孙龙论证的“白马非马”则是“白马不等于马”,他正是利用了“非”字既有“不是”之含义也有“不等于”之含义这一点,达到把论证过程中的“白马不等于马”在不知不觉过度为人们视读中“白马不是马”。
  如何把“白马非马”翻译成现代白话汉语,十个人就有十个人会把它翻译成:“白马不是马”。
  这个翻译当然是正确的,但却不是公孙龙论证的,我们看一下公孙龙的论证: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在这个论证中,公孙龙指出:由于马是指形状的,白是指颜色的,指颜色不同于指形状,所以“白马非马”。
  ——因为“白马”是颜色与形状的结合,所以“并非”单指形状的“马”。
  根据这一论证的内存逻辑,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他论证了“白马不是马”呢,还是应该相信他仅仅论证了“白马不等于马”呢?
  如果这个问题在这一论证中还难以得到完满的回答,那么我们再来看公孙龙的第二条论证: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古人的一些说法在语言和逻辑上并非都那么无懈可击,因而对这个论证,我们也只取其主要意思:如果要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