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的时代背景,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6:34:54
百度知道中已经回答的我已经都搜索过了,都不符合,请不要重复
希望能单纯讲讲该名著创作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例如:《格列佛游记》揭露了18世纪前半期贵族和资产阶级妥协后产生的一切罪恶。当时英国正处在一个政治形式变化较多的时代,1688年爆发的所谓的“光荣革命”,虽推翻了反动的斯图亚特王朝,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一时难以彻底摧毁,于是,资产阶级不得不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这个政权是对贵族妥协的产物。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辉格党和托利轮流执政,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社会风气相当腐败。

越详细越好,一两千字最好

背景意义: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但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么看,来显示自己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记》还需要再读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这应该是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