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论述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1 03:04:10
对于小孩子做事没计划性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特点 大人不能理解
请从儿童思维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提出建议?

1、由于过去幼儿园只注重智力开发,不注重包括自信心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孩子,特别是小、中班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常依懒成人的帮助,独立性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不少家长也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或者家长只重视孩子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而自信的对立面恰恰是自卑,一个缺乏自信、遇事就慌、充满自卑心理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很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孩子智力因素的优势往往会被其非智力因素的劣势所削弱,最终的结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因此,在教会孩子认字识数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孩子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研究价值: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同时自信心也是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
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我园的研究课题,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全面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对客体的认识始于儿童对客体的活动。儿童对客体的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前提。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其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的那样:“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活动是儿童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征服和统治满足生活需要欲望的天赋本能;活动能推动幼儿运用工具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能推动自我概念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