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6:21:18
今天8点前要啊。

贝多芬生平简介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
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习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
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
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
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
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
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