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30年来的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3:22:13
最好是写自己家的房子后门前的桥什么的,快点400字就OK了

宜兴山区太华镇深洞村,有个私立农具博物馆,镰刀、泥锹、打谷板等传统农具,如今成了稀罕物件。11月4日,农具博物馆主人单季生介绍,附近小学的孩子们,对这些旧农具缺少认识,倒是对插秧机、收割机、微波炉制茶机等农机新家什不陌生。近年来,宜兴农村的农业生产作业方式及农业经营机制,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而变化,除了新农机外,无公害化栽培、外向型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农庄经济、农业标准化等涉农新名词层出不穷。

  宜兴丘陵秀美,平原肥沃,湖荡星罗棋布,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和守旧的农业经营机制,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宜兴从加速推广农业机械化、积极转换农村经营机制、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推动农业集约经营等途径,改造落后的农村经济模式,农民因此从土地上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近年来,宜兴尝试将水稻生产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高产型转向效益型过渡。在宜兴官林镇杨舍村,300亩稻田共展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培育研究的水稻新品种14个、农业生产新技术11项,这样的“样板田”推广和传播水稻新品种、新农艺,农民喜闻乐见。占地18000亩的宜兴农业示范园,集中了花卉苗木、绿色蔬菜、优质稻米、生态林果、休闲渔业、农产品贸易、新品引育试验、农业观光休闲、太湖农业文化中心等诸多农业文明成果,成为宜兴农业的示范点。目前,宜兴林果、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副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了标准管理的轨道,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成为宜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之一。

  宜兴农业文明进程,还体现在外向型农业和农庄经济模式上。宜兴茂花村的中草药生产与加工是传统项目,这里的村民和国外投资商最早开始“合作种田”。如今,美国、日本、荷兰、泰国等外商,在宜兴农业生产领域的投资项目超过30个,宜兴阡陌涌动“外向潮”。宜兴农民在引进外资、吸纳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同时,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农庄经济是该宜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的一种尝试,农庄主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以多种经营模式实现综合效益。目前,宜兴丘陵山区规模农庄累计吸纳社会资本和引进资金逾亿元,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