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以及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对“德性”的不同论述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3:08:56
从苏格拉底以及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对“德性”的不同论述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亚学派通常比伊壁鸠鲁学派更怀疑我们有能力控制外在的善,因此斯多亚学派建议人人都独立于外部因素。如果我们想要确保我们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与我们能够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斯多亚学派生成幸福实际上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果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西多亚学派完全前后一致地坚持这个立场。有德性地生活是一个人唯一的善,而不去果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唯一的恶。任何其他外部境况,诸如生命、健康和富裕与此都不想干。我们生活中是遭遇不幸,还是取得成功、获得荣誉,都无关紧要;我们是主人还是奴隶,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没有关系。知识、德性和幸福都独立于所有外部境况。
一个人要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命运无动于衷,要靠什么样的洞见和德性才行呢?斯多亚学派说,德性就是依照理性、依照逻各斯而生活。逻各斯是宇宙的主导原则。他们把这个原则也称作神、圣火或命运。人们可以像逻各斯敞开自己,使其灵活符合宇宙的和谐秩序。最重要的洞见,可能是意识到万物都具有明智的秩序,对种种事件加以干预实际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万物都受逻各斯或神的引导。人们的任务是学会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愉快地接受。这样,斯多亚学派倡导禁欲道德以面对外部世界,倡导教育以增强内在的品格力量。在命运的判决面前,一个人应该显示出斯多亚式的平静和冷淡。
斯多亚学派劝人控制有可能控制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心灵,这并不是完全不切实际。对应于从共同体中的人向私人的个体的转化,心灵被理解为某种内向的东西,与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分离开来。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希腊的在;伦理与政治分离开来。每个人都要独立于社会和环境而修养自身。我们看到的是与社会相分离的私人的道德的观念。伊壁鸠鲁主义或许从未有许多人追随其后,但斯多亚学派却从者如云,影响巨大,尤其是在罗马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