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是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3:00:06
名字应该写对了吧

戴爱莲
  中国女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5岁开始学习舞蹈,10岁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4岁赴伦敦,在著名舞蹈家A.多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后又随芭蕾大师M.克拉斯克学习。之后,因家境败落,靠半工半读求学,经常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或到电影制片厂、剧场当临时演员。她的《波斯广场的卖花女》、《杨贵妃》、《伞舞》等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戴爱莲在伦敦看到德国现代舞蹈家M.维格曼的表演,倾慕不已。当时,维格曼剧团在伦敦设有舞蹈工作室,她便前往求学。在学习中她感到现代舞感情自由奔放,不受束缚,但缺乏系统的技术;而古典芭蕾虽有系统的技术,但缺乏表现力。因此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然而,由于当时芭蕾和现代舞派之间门户之见很深,老师恐她的观点影响其他学生,竟将她开除。但这并没有动摇她学习现代舞的决心,她发现尤斯芭蕾舞团的表演采用了人体动作与内在感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既有良好技术,又有丰富的表现力。于是她在自己的实践中吸收了这一方法。193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在学校,她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R.von拉班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回到祖国。1940年春宋庆龄在香港会见了她。珍珠港事件后,她取道澳门到桂林。随即参加支援抗战募捐的演出活动,创作了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和《思乡曲》等,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她还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她以瑶族同胞喜庆时击鼓歌舞为素材,创作了《瑶人之鼓》;根据“哑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1942年秋,戴爱莲到重庆,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后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创办了育才学校舞蹈组。在此期间,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关心和帮助她,鼓励她向民间学习,努力发展中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