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投4万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9:43:58
是为了应对金融风暴吗?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烧钱”呢?请综合的给介绍一下,谢谢!

四万亿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抵抗金融危机,但是地方政府却借去救楼市,得从国税地税分家说,分家之前地方的开支是由国家负担的,搞投资基建的都是需要审批的,后来为了迎合市场经济,不能过多干预,于是国税地税分家,地方手头宽松许多,于是招商引资乱搞基建,但又一时不能偿还银行债务,所以才有了现在肥美的出让金,其实开发商和地方就是狗男女,互相乱搞,08的时候楼市还降过一段时间,过男女一看大难将头于是游说中央,中央答应救市但是不出钱,碰巧到了防患于未然的四万亿,地方拿去救楼市,一直恶性循环到中央出手干预。

为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是应对金融风暴。投资不是烧钱。如果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那么这些钱将成为工程款支付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用一部分发工资,另一部分买材料设备,支付给材料设备的供应商,供应商用一部分发工资,另一部分用来买原材料,如钢铁水泥……这样这些钱就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并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最后国家还收获了很多有用的基础设施,为国民生活提供便利。大致就是这样。说白了就是,经济放缓了大家都没活干,国家出钱给大家找活干。

GDP=消费+投资+政府投资+进出口净额
当前情况下,美欧从中国的进口已经出现大幅下跌;国内由于股市和房市崩盘造成的"财富缩水"效应,减少了总消费;面对金融危机,银行加强了贷款控制从而减少了总投资,如果政府投资这块不大幅增加GDP就会出现下降。
至于4万亿其实并非全是政府出钱,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个“乘数效应”的概念。比如说,政府拿10亿修一条路,这十亿就会变成新增的工人工资和企业利润,新增的工人工资会有一部分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另一部分存入银行;工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钱就流入了另外的人手中,他们显然也会把一部分拿来买生活必需品,其余的存银行,如此循环,在一年里面这些钱可以反复产生效应,从而数倍与原始投资。存入银行的钱通过借给企业->企业购买产品和劳务,也会进入这种循环。
而且,这并不是“烧钱”,每一项投资都是有用的,道路多了就方便,教育设施多了就能提高国民素质,医疗设施多了就能提高人民的寿命,娱乐设施多了就能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是的,就是应对金融风暴。钱不花出去就不叫钱。钱只有流动起来才叫钱,只有钱流动起来市场才有活力,人们才有希望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