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曾被外国抢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2:27:58

端午、重阳等。还有好多他们还在抢,韩国闹得最凶,脸皮真厚

  从韩国端午节申遗,我国传统节日域名被外国公司抢注,到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是”,把传统节日列为国家保护非物质遗产,再到把传统节日作为国定假日提上日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其中无数有志之士积极奔走呼号,终于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

  明年也许就可以光明正大、大张旗鼓的过我们自己的节日了,想到这儿,我便感慨万千。

  (一)拯救——政府终于有所行动了

  随着“嫦娥”的上天,神秘的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的尼克松总统第一访华时,曾提出想用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换取一些长沙马王堆汉墓不腐女尸周围的木炭,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应属国家科研机密。当时周恩来总理巧妙的委婉的拒绝了,他说,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这里面包含了周总理的机智,也用传统文化显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在中国,月亮绝不仅仅是那个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们探索月球,也绝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月亮上有我们五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美好向往,这种向往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所以嫦娥上天才会让普通百姓如此兴奋与激动与关注。月亮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一轮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中秋这个月圆的日子,出门在外的游子都要赶回家团圆,不能回家的也会望月思故乡念亲人。有关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都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感情外国人是不容易理解的。

  传统节日会给我们一种深深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的源泉。可是如今随着传统节日的流失,这种认同感越来越淡漠了,尤其是在年轻人身上,传统的烙印越来越浅,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外国的节日,过圣诞节的尤其多,平安夜去广场上或者酒吧里狂欢。其实狂欢根本就不是平安夜的过法,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这个节日是祈求平安的,所以人们过这种节日不会体现节日的原本内涵,更没有基督文化的认同,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轻松、放纵寻找一个机会和借口。

  洋节的流行,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本土节日的缺位。传统节日对他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