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时刻对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6:17:43
比如各个时段名称的对应表 谢谢

古今时间对照

时辰 时段 时间

子时 夜半 23——01
丑时 鸡鸣 01——03
寅时 平旦 03——05
卯时 日出 05——07
辰时 食时 07——09
巳时 隅中 09——11
午时 日中 11——13
未时 日昳(die) 13——15
申时 晡(bu)时 15——17
酉时 日入 17——19
戌时 黄昏 19——21
亥时 人定 21——23

每一段时段又分初刻和后刻

还有关于水钟的吗?
网友见解: 在古代,为了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昼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种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制度 中国的计时制度 ①不等时法: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以日出、日入为作息的标准时间,就相当于把一天分为两部分,这是天然的不等时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白昼各个不同时刻定有专门名称,例如旦、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莫(暮)、夕等。后来,在夜间有五更五点计时法,即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并形成敲梆报时的习惯。②等时法:西周时代,为了计量时间,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把一天分为十二个等长的时段,用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 酉、 戌、亥十二支来表示。另一种等时制是把一天均分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法,其产生年代尚无定论,但关于百刻计时的资料,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文物印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昼夜百刻”,东汉马融注解《尧典》时说:“古制刻漏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这里所讲古制,当指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汉以后历代都将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约,因此,各个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变。
古埃及、巴比伦的计时制度 ①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