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丁为收税依据的税收方式的弊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8:17:16
比如说租庸调制的弊端,从人丁的角度说说它在实际操作中的弊端!谢谢咯!!

.清初服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土地征收地税银,人丁征收丁税.丁税银的征收基本上按人丁征收.丁税银在清初总共三百万两,数量虽然不大,但产生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进一步发展,贫富不均极为悬殊.按丁收税,无地或少地农民无力负担,普遍出现"或逃或欠"的情况,征收困难.另外,农民畏惧丁税威逼,或流亡,迁徙,或隐匿户口,造成人口不实,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际数量.为了保证国家丁税的征收,清政府对赋税经行了改革.
清朝赋税改革分两个步骤.康熙五十一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定税额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是在康熙末年推行于广东,四川等地,雍正元年,由于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请,此后在各地普遍推行起来.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田亩上.具体方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配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其它赋税如匠班银,鱼课钞等,也合并在田亩中征收.
清朝这种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只是一种收税方式的变化,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但它的实行,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摊丁入亩实行以后,田多的人负担也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小,豪强地主逃避丁税的现象得到遏制.丁税寓于地税之中,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可以免除或减轻丁税负担,他们不必为逃避丁税而逃匿,有利于人口增长,乾隆十四年全国人口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增长到三亿六千万,道光二十年为四亿一千万.清朝赋税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普通百姓的土地被兼并了。也就是没有生活来源了,却仍然要按人丁数目交税;大地主却是通过兼并使自己的土地越来越多,人口数却不变,交税主要有贫穷的百姓承担
也就是说百姓越来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