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的分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55:17
不要太笼统,准确点,急

最基本一点:儒家是唯心,道家是唯物。
说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身是主观唯心论。

道家的缺陷是提出的政治主张应对的是最终社会即优美和谐纯朴的自由国度而不是现实社会,这让儒家钻了空子。

道家重视自然规律,即无为,利用自然规律达到无不为,有各种道术,首先就是长生术,其次如农术、医术、武术、兵术、算术、巫术、纵横术等等。

儒家讲究人伦规则,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强调弱者对强者的归顺与服从,以此达到和谐。

儒家主张入世,积极的行动。
他们会用自己的主张游说君王依循他们的理念治国。

道家主张隐世,消极的等待。
他们完全不主张用行动改变外在环境,澈底的贯彻隐世的原则。

儒家讲人道--人心不古
道家讲天道--天意弄人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才能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学观与其美学观是一体的,哲学上的沟通自然会在美学上得以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观进行比较来阐明它们的一致性。

成复旺在《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宗法社会本位论的儒家与宇宙自然本位论的道家的人学与美学思想。

成先生用“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来论述了审美之“超越自然”必然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召唤去改造客观世界与“超越自我”诉求于人的内心自由去改造主观世界的两种走向,前者是趋向与实践,后者则趋向于道德。

按照成先生的这种看法,儒家和道家同样都是“超越自我”来获得自身的存在的意义的,共同指向道德层面,这正是儒道两家统一性所在。

在论述儒家的美学时,成先生首先认为儒学就是人学。他从孟子的“人性善”论与荀子的“人性恶”论正反两面论证儒家提倡“仁”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把“仁”确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合理性,把儒家的作用定位于“以道德属性为本就是以社会理性为本,以人的自我约束为本。”接着,他儒家的人格归纳为“克己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