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孔乙己 和 吴敬梓对范进的态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0:09:13

  • 鲁迅对孔乙己在批判其身上坏毛病的同时,又寄予同情;吴敬梓对范进的态度是嘲讽。

  •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

  •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号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

  •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上揭示了世态炎凉。

作者的态度: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讽刺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它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怒斥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这一主题,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有过深刻的反映。

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
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
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
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吴敬梓对范进:批判、讽刺

Mayb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