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初为什么要推行普及简体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07:28:02
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提倡推行简体字的?

书写求简易,认字避繁难,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普遍要求。
  孙中山先生也偶用简体字题词,如:“继往开来”的“继”、“静敬澹一”的“静”、给“叔痴先生”中“海阔天空”的“阔”字、给坎城分部的“协力图强”和给古巴同志的“同心协力”的“协”字。有谁因此而责备他破坏中华文化?
  上世纪40年代,笔者在广东侨乡受教育,如今所认识和手写的大部分简化字,就是在那时学会的。国文课教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板书常用简化字,例如他写的“赵”字一律简化。
  当时所学的“当”、“时”、“挤”,“济”,“继”,“积”,“际”,“机”,“页”,“门”,“们”等100多个简体字,同现在大陆通行的一模一样。其中所有的“言”旁、“金”旁、“贝”旁等也简化如同现在的一样。有个别简体字,略有不同,如“国”字内是“王”,不是“玉”。
  这位教师允许学生在作业、作文上用简体字。学生问他,为什么书上印的字和他写的不同?他说书上的也要改,政府早有法令。
  我上初中时,有位训导主任兼童子军团教练(那时这个角色多是国民党员),他的简体字更多。高中一年级在香港,我接触到更多简体字。有一些同学到广州有名的广雅、培正、培道等校读书,也学了不少简体字。
  50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即1956年,第一批简体字才正式公布。一见这些简化字,真如鱼得水,因为所有这些字,早已看惯、写惯、学会。许多人深感,政权变异,简体字却大体一脉相承。
  如果简体字是革新汉字的贡献,那么人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感激当年“国民政府”教育有方?如果简体字是制造文盲的罪过,那么是不是首先要埋怨当年“国民政府”误人子弟?
  80年代来美后,在《侨报》使用简体字前,所有经夫人整理抄正投寄报刊的稿件,一个简体字不用,主要是怕给编辑造成麻烦。给台湾、香港和美国编辑和文友写信,也不用简体字。
  但接到台湾和海外文化人的信,反而常有简体字。从台湾来美多年、住在加州的老诗人纪弦的信中也有一些简体字。几年前,笔者蒙赠《纪弦自选集》,扉页手书“当”、“与”、“众”、“种”、“万”都与大陆现行简化字一样。
  近年读台湾一些语言文字学者的文章,不少人希望摆脱“政治化”。
  1985年3月,台湾一家晚报就发表专论,认为大陆简化字,“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