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胜可为”和“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3000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40:24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孙武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形》篇)就是说,自己可以使自己具有不可被战胜(“不可胜”)的条件,还不能使敌人有可以被战胜(“可胜”)的条件。从这一方面看,“胜可知而不可为”。就是说胜利可以预先知道,但还不可必定得到。需要等待时机,才可以使可能变为现实。

善用兵的人,不能停止于此。他要的是胜的现实。孙武注重考察、研究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同时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一面说“胜不可为”,一方面又说“胜可为也”。(《虚实》篇)这不是他自我矛盾。这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孙武的军事思想的可贵,在于他的素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是同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联系起来,而是同生动的辩证法观点联系在一起。

孙武初步认识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矛盾着的双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动的。战争也是如此,而且其变化比其他现象更为迅速剧烈。他指出:在自然界,“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作为社会现象之一,战争也不能例外。“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切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进行的。孙武注重主动地创造条件,使战争中的变化向与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

为了创造条件赢得战争的胜利,孙武着重研究了集中与分散,实与虚的辩证关系。他提出如何利用双方兵力数量对比的关系,以控制战争发展的方向,创造对于自己有利的条件。善用兵的人总是设法使自己的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争取主动,以众击寡,取得胜利。他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虚实》篇)“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战者约矣。”(同上)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引诱敌人,使之分兵)。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意思就是说,要尽量地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使自己化虚为实。同时要调动敌人,分散敌人,使敌人化实为虚,然后以我之实,击敌之虚,以自己的优势兵力打击分散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