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先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遭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0 12:31:01

公元1906年的秋天,赵望云出生在河北束鹿县的一个农家。

  生逢乱世的赵望云,不到六岁,中国大地爆发了辛亥革命,与他同龄的宣统小皇帝溥仪在惊恐和无知中下台。民国建立了,乡间的农民走街串巷,在“打倒列强”、“民国万岁”的欢呼声中,赵望云幼小的心也没有闲着,他把见到的场面描画了下来;农人们敲锣打鼓,粗壮有力的大手高举大旗,浩浩荡荡从庄稼地里向前走去。画一贴出来,便惊动了乡间,这可能是赵望云最早关注社会的画面。

  时光走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饱受艰辛坎坷的赵望云已蜚声画坛。“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难中的赵望云,悲愤已极。就在这时他应《大公报》之邀开始了旅行写生记者的生涯。怀天下之苦人,求笔墨之生动,他一次次地深入民间,奔波于田野地头,再现当时农民的疾苦和呻吟,再现不愿做亡国奴人们的挣扎和呐喊,笔触苍凉而苦涩。他的每一幅画都深深地刺痛打动了国人的心,远在泰山的冯玉祥将军看到这些画作十分感慨称赞。后来,冯将军约请赵望云到泰山,嘱托他也把泰山附近一带人民的贫苦生活描画下来,冯将军还给每一幅画配上诗,刻在石碑上,以示后人。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那些石刻的原作了,因为已毁于战乱,我们只能在残留的拓片画集里模糊地看到,那是一幅幅令人心酸伤感的画面:贫病交加无钱求医的孩子,饥肠辘辘采野草度日的妇人,洪水决堤无家可归的逃荒人……后来,在冯将军的支持下,赵望云创办了《抗战画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段远去了的故事,让今天的我们再一次感动。

  四十年代初,赵望云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西北旅行写生作品画展”,他的画作让国人耳目一新,观者如潮。当时在四川聚集的社会知名人士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阳翰笙、巴金等对画展无不拍手称赞。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开展期间,周恩来选购了《相马图》,并向赵望云发出访问延安的邀请。当时的《新华日报》是这样评述的:“陪都迩来画展之多,几有目不暇接之势,但能如赵氏之刻绘民间疾苦,取材于现实生活者,尚不多见。”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数十年间,赵望云的足迹遍历陕、甘、宁、青、新等地区。他了解中国的昨天,而今天的人民已不再是战乱中的贫困饥寒和颠沛流离。大西北苍莽雄浑的自然景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