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名词”着相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6:57:10
佛经“名词”着相什么意思?

着相就是执着,贪恋,放不下你所见到的一切人事物.

为什么不要着相呢? 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带不走的,当无常来临的那一刻,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执着,贪恋,放不下只会让我们继续往轮回路走,不能了生脱死.

顺便回88916691网友的疑惑,听经看经能让我们破愚痴,开智慧. 就象一只船把我们从苦海这边载往了生脱死的彼岸. 当然到了彼岸,就不要执着船只了.

学佛的人从不认为听经看经是假相.这就是佛教的自相矛盾
---这是楼上不了解佛法。

在金刚经中有明确的说明: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所谓佛法者 既非佛法,是名佛法。

首先了解什么是相

【 相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一六·六二○下):‘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称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论理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五〕

着相就是执着诸法的形像状态。也包括佛法。学习佛法是学习佛经中的智慧,而不是执着于白字黑字。

阿弥陀佛

就是让人不要相信自已所看到的,听到的现象,因为佛教认为那些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