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追求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6:39:03
如题。

我看二楼,回答有些偏颇。小国寡民不尽是国家小,人口少的意思,按照老子的观点,他的思想主流不是流于把国家分成什么样的状态来治理,其理想的核心本质是“清心,寡欲”。无论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都比较难,尤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部落与领主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老子认为其弊在“欲”,节制了欲望,按照自然的法度,各部落与各领主之间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也不再以占有和奢侈为目标,转为无所求。这样一来,天下事便不用费心了。当然,仅仅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思想有些不着调,有些落后,但在当时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是广大民众的思想反映,毕竟在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低下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认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你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常常想:以前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啊!包括现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依然存在。一个社会时段有过不同的声音,不能单方面评价他是消极的。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有点同类的意思。能简单的回答说是消极的么?
再说孔子,孔子的出发点在“礼法”,他认为万事要有序,天地有序,人伦有序,刍狗有序。只要任何事物遵从了礼法和程序,就不会有乱子。他所描绘的“大同”就本源于此。人人都依照规矩来办事,天下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幸福,他也是在承认当前的社会纷争不断,机制无序的前提下,提出这种思想的。他承认欲望,但认为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按照礼法行事。
总结起来,老子和孔子的言论思想都具体的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都针对这种社会状态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都有一种为民众幸福而担忧的胸怀,在这一点上,二者的言论其实并不冲突,再一点相同之处是都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这是无法逾越的,谁也不是先知,只能就事论事。
要说不同,我认为老子的思想不找人待见是因为人们不喜欢束缚自己的欲望,如同你见到一位美女,妖冶性感,很多人都禁不住开始用下半身思考起来,安乐禁不住思淫逸,饥寒忍不住起盗心!其实说实话,衣食足才会知荣辱,吃穿都顾不上了,还会有人来遵从礼法吗?今年金融危机,很多人下岗失业,警察人心惶惶,为什么?就是怕有人闹事!明明有欲望,偏偏要节制,也难怪世人不喜欢老子的言论,但不能就此说他的言论就是消极的,即使是现在,尼采不也是说: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么?
孔子的言论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于承认欲望,可以让一部分人拿来按捺别人的欲望来实现自己的欲望,让别人守礼法,而自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