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的翻译 我要权威一点的,急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23:45:09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这一段好了,谢谢各位了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后世各家注解,往往大有出入;兼之流传既久,乖误日多,更给它的解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往往因个人理解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对此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与评判,但多是简单地批评其为复古与倒退,很少能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