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小说形式上的创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3:47:09
举例说明

鲁迅的文章渗透着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惨命运和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体----农民连同他们破烂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带进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鲁迅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绅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类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鲁迅在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 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了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直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从留日时期就确定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酒客的笑声跟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受苦人的冷漠”。《药》反映了因国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众》通过首善之区街头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们灵魂麻木的共性。在获得世界声誉的《啊Q正传》中,鲁迅更把几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融进了啊Q这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包涵复杂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精神典型。

  鲁迅的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来达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后杂谈》中,他就活龙活现地刻划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们自欺欺人的丑态:“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冲突,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