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无有无无即是。”,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现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2:21:21
“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有有无,无有无无即是。”完整的……

说有,则执著于有之相。说无,则执著于无之相。所以著于有、著于无都不对。有无是起用,是表相,是相对法。

用时有,不用则无。提起是有,放下则无。有无互动,而本心如如不动。这个能作用于有、能作用于无,而又不起有相、不起无相,有无俱遣,始终如如不动的本心才是对的。

这是禅宗的机锋,关键是先搞懂这里所说的“有”和“无”是什么意思?这里讲的有和无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是对等的关系,但性质、状态相反。如同物理学中讲的暗物质,既不是我们理解的有,也不是我们理解的无,而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状态。这个问题只能比附说明!
例如禅定时的要求为空而不空,空中妙有,既不要有心,也不要无心。看似违反了逻辑规律,其实没有。不要有心,这个心指的是妄念;也不要无心,这个心指的是照心。
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看似矛盾的句子,有时指的不是同一种概念、有时指的却是同一种概念。再譬如佛法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说明了我们读佛经时不要总是用逻辑规律(人心)去思辨,它是超逻辑的,但不反逻辑。 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再举三个禅宗故事——
一:
有两个僧人结伴去拜谒一位高僧,见面后,高僧问僧甲:以前你来过这里吗?僧甲答曰:没有。高僧说:你喝茶去吧!
高僧又问僧乙: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乙测度僧甲的回答可能让高僧不满意,就答道:我以前来过。高僧对他说:您也喝茶去吧!
僧乙走后,使者不解地问:师傅啊!为什么僧甲说来过,您让他喝茶去;僧乙说没来过,您也让他喝茶去?高僧看了看侍者说:您也喝茶去吧!
二:
有两个僧人拌嘴,最后找到方丈评理。
僧甲先进入方丈室,把事情的始末缘由讲了一遍,方丈对他说:你是对的。僧甲高高兴兴地走了。
之后僧乙进来了,把两人争执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方丈对他说:你是对的,僧乙心满意足地走了。
侍者不解地问:师傅啊,他们怎么都是对的,不可能嘛,有一个是对的,就必定有一个是错的,怎么可能都对呢?方丈对他说:你也是对的。
三:
有一个和尚自觉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于是就云游天下。有一天到了江夏(就是武汉)的一户宅院前化缘,叩门后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